疫情肆虐、人心惶惶、企业渡劫,受灾的人、事、物不一而足。此时,聚焦疫情带来的危机,给人心蒙上的阴影,已无太大意义,因为我们谁也无法按下停止键,让病毒立马消失。但我们可以做的是,翻开硬币的另外一面,在危中寻机。
此时此刻的画面在17年前的中国曾经上演,“非典”爆发让许多企业陷入和现在一模一样的境地。可是,有些人永远都是不问“为什么”,只想“怎么办”,他们缝河架桥、逢山开道,在困难面前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,不仅活下去了,还活得很好。
2020年,或许不是地狱的开局,而是生机萌发之际。
新东方
“非典”后成了行业里“存粮”最足的公司
2003年3月,“非典”疫情在北京全面爆发。4月,北京市教委要求培训机构全面停课。4月30日,已成立十年的北京新东方宣布,全国的学校全部停课。
停课之后,几乎所有的新东方学生都要求退费。据俞敏洪回忆,当时要求退费的学生,从四楼办公室一直排到了楼下。可是,新东方当时已经把钱花到了夏天,租教室、印资料、搞市场宣传等等,彼时的新东方账上的钱显然不够。且银行限制新东方一天只能提现50万现金,俞敏洪便亲自找到了银行领导才提高限额,还跟朋友借了2000多万。最后,学生的退款解决了,但成本还要继续支付。最危机的时候,新东方的现金流还有一周就要断了。俞敏洪再次多方奔波,又借到了 700 万,暂时撑住了。
那段时间,全国有很多中小培训机构倒闭了。四个月后,疫情解除,学校复课,学生蜂拥而至,被新东方养精蓄锐了很久的员工们全盘接收。当月,俞敏洪就还清了欠款,新东方继续高速发展,当年收入没有低于 2002 年。
经过此事,俞敏洪开始意识到,无论规模多大,都必须有足够的现金储备,必须能够随时随地退完学生的学费以及教师的工资。在去年年底的一次大会上,俞敏洪透露,“新东方现在应该是在全中国培训机构中间,账上现金储存最多的机构,几乎没有之一。”
时隔17年后,教育培训行业再次受到疫情冲击,新东方也不例外。可是,这一次新东方没有到处借钱,而是立马决定把课程搬到线上,还针对此次疫情捐出了2000万元,1月27日,新东方还宣布,免费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 100 万份春季班直播课程,并向多个城市医护人员子女免费提供「新东方中小学寒假班课程」(线上)。
京东
被“非典”逼出电商生意
2003年“非典”来袭时,京东只是一家卖CD光盘和刻录机的公司。一时间没了买家,京东的线下代理生意无法进行下去了。据悉,在当时短短的21天里,京东就亏了800多万,公司账面资金只有两三千万。如果非典六个月之内不过去,京东就会面临倒闭。
当时,刘强东把12个柜台全部关闭,和员工们商讨对策。最后的决定是,把实体店的东西搬到网店去卖!于是包括刘强东在内的员工,开始在网络上发帖子推销光盘。早期创业的良好口碑,让他们赢得了线上用户的信任,就这样,京东迈出了线上零售的第一步。看到线上交易的市场潜力后,刘强东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关闭京东实体店转型做电子商务。
这一转变,让京东顺利度过了“非典”时期。据了解,2003年京东的销售额达到了8000-9000万。也正是这一转变,在新一轮疫情爆发的今天,京东不再担心受到重创,还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在疫情爆发之初,京东就紧急联动了大量供应商,保障口罩、酒精等防护用品的供应。而且,还捐出了 100 万只医用口罩和 6 万件医疗物资。
阿里
在家办公业务不降反增
2003年“非典”爆发,阿里一名员工因到广州参加“广交会”后发生高烧,被诊断为“非典疑似病例”,随后被确诊为浙江省第四例非典病例。彼时,整个阿里都被隔离起来,包括马云本人也被强制隔离了两周。
形势严峻,马云马上部署,通知全体员工在家办公。然而,业绩没有因为在家办公而受到影响,反而很多外商都选择了网上交易,阿里巴巴业务以50%以上的速度增长。在疫情蔓延的4月,低调的阿里在中央一套中推出了“诚信通”的广告,宣传电子商务不受时空羁绊的特性,阿里强大的执行力使其在“非典”中一战成名。
面对此次新冠疫情,阿里也成了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。1月25日大年初一,阿里巴巴设立10亿元医疗物资供给专项基金,从海外直采医疗物资。
顺丰
租飞机运快递业务量激增五成
跟如今的疫情一样,2003年最受影响的莫过于交通运输,尤其是国内航空运输受到了重创。但王卫抓住了发展快递业的契机。
趁着航空公司因业务萧条而大举降价之时,王卫与扬子江快运航空签订了5架包机的协议,顺丰成为全国第一个将快递行业带上天空的公司。除了专机以外,顺丰还与多家航空公司签订协议,利用国内230多条航线的专用腹舱,负责快件在全国各个城市之间的运送。
2003年之后,顺丰的货量增长迅速,每年增速都在50%左右。迅速增长的货量形成的规模优势,抵消了包机增加的成本。这种良性循环,又进一步巩固了顺丰在速度方面的优势。
此次疫情爆发,1月26日,顺丰宣布将捐助2000万元人民币,用于采购医疗用品、口罩、防护服、消毒液、护目镜等急需的救援物资。而在1月25日,顺丰已宣布开通救援物资免费公益运输通道。此外顺丰还向武汉派出了两架专机,运输了32吨医疗救援物资。
携程
闭门练功迎接“报复性”增长
对于旅游行业,似乎“逢灾必遭”,唯一能做的,就是硬扛。携程“非典”时就是这样走过来的。
“非典”之下,人们足不出户,更别说旅游了,以机票、酒店为主营业务的公司,生意必然一落千丈。
据携程高层回忆,非典期间,携程虽然过得非常困难,但并没有裁员,所有的干部都是上半天班、拿 60% 的工资。之所以不裁员,是因为梁建章当时预测,非典会在几个月之内停止,所以公司一定要顶住,保持原来的规模。
因此,在这期间,携程还是坚持“苦练内功”,呼叫中心(客服中心)的人全部上班,磨流程和培训。
果然,几个月后,疫情结束,旅游行业引来了“报复性”增长,在家闷了几个月的人们开始外出旅游。
而很多企业由于裁员、缩小规模,无法及时适应变化,携程则因当初的决策得以快速崛起。
携程的坚持也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,2003年12月9日,携程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,创下3年内纳指IPO首次涨幅最高的记录,并成为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,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。
17年后,疫情再度来袭。携程们除了协助退票,目前似乎无计可施。去哪儿的CEO 陈刚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透露,目前去哪儿已垫资 10 亿元,携程恐怕也难以幸免。唯有继续苦练内功,等待接下来的一波“报复性”的出游潮来临。
海底捞
外卖火锅助其度过难关
作为此次疫情受灾最重的餐饮业巨头,海底捞对这样的风波并不陌生。17年前,非典让海底捞营业额直线下降,门庭冷落。可是,当时一位门店经理提出了送火锅上门的策略,救活了处于危急时刻的海底捞。很快,订餐电话被打爆了,海底捞开创了火锅外卖先河,也借此度过了非典的艰难时刻。
17年后的今天,餐饮业再次受灾。餐饮股集体走低,海底捞、呷哺呷哺等企业在1 月 21 日盘中一度跌停;西贝集团也传出了“损失 7 - 8 亿,三个月无法复工就倒闭”的消息。
海底捞早于1 月 23 日武汉封城时,就紧急成立了防控疫情总指挥部,先是让服务员佩戴口罩、严格查体,还每天对全线门店(包括港澳台及海外门店)进行消毒通风处理,对外送人员,也要求佩戴一次性口罩、手套、鞋套,力求确保工作人员和消费者的安全。
可是,这次海底捞没有用外卖火锅这一招来挽留客户。1 月 26 日,海底捞宣布全国休市,外卖也停止了服务。不过,此时的海底捞已家底殷实,有足够的能力闭门练功,把安全放在首位。